養老建筑 | 設計策略——立體綠化、集中式布置:優秀方案
發布時間: 2022-06-30 瀏覽(1578)
入圍優秀方案
龍崗區養老護理院重新選址建設工程(設計)
人本關環視角下的適應性活力養老空間建構探索
深圳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何川建筑工作室
1 項目背景
龍崗區養老護理院,項目擬選址位于深圳市龍崗區平湖街道新南社區,項目周邊均為建成區,北側、西側均為佳兆業金御雅園,南側為舊村、幼兒園及平湖小學,東北側擁有鳳凰山景觀資源。項目定位打造首個區級“醫養融合”示范性標桿,建成后可有效解決龍崗區老人數量日益增長造成的養老床位缺口問題,彌補龍崗區養老服務設施的短板,提高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質量和水平。
▲ 項目區位 @何川建筑工作室
2 設計概念
在經過對場地的充分調研和實地考察后,我們思考并提出了本項目最重要的兩個問題:在地性與針對性。
(1) 在地性
作為一個服務群體大部分是護理型老人的醫養建筑,其功能運營應該得到最大化的考慮與保障。項目基地擁擠局促,周邊關系復雜,緊鄰建筑之間存在互相影響的可能性;所在街區環境缺乏活力,舒適性不足。如何挖掘基地潛力,回應并改善場地的消極現狀?如何探尋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間的平衡關系,從而找到本項目的突破點。
(2) 針對性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 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 萬,占比 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占比13.50%。人口老齡化是我國即將面臨的重要挑戰,但由于我國養老事業發展時間短,以及一些社會傳統觀念,導致大部分人對“養老”的認知集中于“照顧”,這無形中降低了老人的獨立性與社會性,導致了當下老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而在養老院這一類養老設施中表現得更加明顯。1為更好得應對即將到來的老齡化時代,各界對當下的養老現狀也在不斷的研究、反思與探索?!兑巹潯分性O立“踐行積極老齡觀”專章。積極老齡觀既是一種新理念、新態度,也是一種新行動,應當帶著這樣的視角與思維去研究和推動養老服務轉型升級。養老是老年期的一種生活方式,以共性為主,特殊性為輔。所以,不能刻意把老年人與社會隔離開來,不能把老年人過度“養”起來,畢竟需要照顧和護理的只是少部分高齡、失能老年人。老年人養老將由生存必需型向享受型、發展型、參與型轉變。老人的幸福感、身體健康、文化教育需求等都應該受到重視。
那么,作為設計團隊,我們應當關注當下老人對于養老院生活的需求與希冀到底是什么?他們的身心特征與建筑設計如何聯系?反思當下養老院建筑的現狀與其中普遍存在的老年心理問題。更多從使用者的身心角度出發考慮設計,并更加全面地理解老齡化時代的“養老”。
▲構思草圖 @何川建筑工作室
圍繞以上兩個本項目的主要矛盾與難點問題,我們提出了設計概念:建構立體綠化系統,最大化引入景觀(遠處鳳凰山景、近處城景),同時創造景觀并與周邊共享。豎向空間分級設計,結合深圳氣候條件營造不同尺度、位置與類型的場所,適應不同老人需求。創新空間模式以促進交往活動,深入的適老化設計針對老人身心特征。建構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生的立體聚落,創建溫馨家園。
▲概念設計分析圖 @何川建筑工作室
▲工作模型 @何川建筑工作室
▲總平面圖 @何川建筑工作室
▲鳥瞰圖
3 在地性設計
本項目位于兩條道路交界處的街角,基地南側與西側緊鄰幼兒園和居住區,北側為商業廣場,東南側為規劃中城市干道(建設路),該道路對面是城中村。項目基地緊張局促,東南-西北方向存在約2米高差,周邊關系復雜且存在一定程度的互相干擾,現有街區活力不足,風貌有待優化。本項目定位是龍崗區的示范性養老院,因此建筑的城市性尤其重要。
3.1 縫補街區-以退為進
▲基地周邊現狀 @何川建筑工作室
我們提出“縫補街區-以退為進”的設計理念與策略,低層體量退讓形成騎樓與街角廣場,打造連續的街道界面和場景化節點,縫補現有街區空間,達到提升周邊街區環境的目的。高層體量退讓,在基地的西南和東北角分別形成兩個庭院,減少對城市街道空間與周邊居住區和幼兒園的壓迫(通過實地調研,更能感知到基地所處空間環境非常局促與壓迫)??偲矫嫔闲纬删哂袃仍谝恢滦缘睦硇詧D底關系,虛實咬合。建筑與城市并非一種獨立的圍合關系,而是一種相互滲透的關系,使建筑成為城市底圖版塊里自然生長出的一部分。
▲低區退讓 底層退讓,沿東側主要道路形成連續騎樓界面,呼應兩處廣場。
▲高區退讓 東北側減少對街角壓迫,留出城市視線通廊與風道。
西北側緊鄰幼兒園與住宅區處退讓形成庭院。
退讓分析 @何川建筑工作室
3.2 創造景觀-以己澤鄰
考慮到基地周邊城市風貌雜亂,街區景觀資源匱乏,整體環境較為消極,新項目落成后又會進一步占據本就局促的城市空間。因此有別與大部分傳統設計,本方案在建筑設計中融入景觀設計的思想內涵,使該建筑方案設計創造多樣化景觀的同時將景觀的服務對象進一步擴大,使之成為周邊城市居民能夠共享的資源。該建筑方案設計本身具有城市景觀的屬性,我們認為這是本項目獨特的在地性需求,因此提出設計理念之二:創造景觀-以己澤鄰。
東北角:街角的人流密度相對較大,東南側道路也是未來養老院四周最主要的城市干道,養老院的主要展示面在此。在東北角設計綠化廣場,與騎樓結合,首層局部向城市開放,與北側現有的兩處公園形成景觀組團,共同優化街區環境。設計錯動的空中平臺與立體綠化,在視線上向東側城中村與建設路沿線開放,彌補了該街區原本匱乏的景觀資源;面向主要道路的建筑立面與造型干凈純粹,建筑形式語匯與內部空間功能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是一種自內而外的整體性空間建構與表達。
▲打造立體綠化景觀,向城中村和街區共享 ▲與現有公園形成綠地組團,協同優化環境
東北角設計分析 @何川建筑工作室
西南角:西南側緊鄰幼兒園與住宅區,建筑體量在此轉折,在原本最局促封閉的基地西南角形成一個較大面積的立體綠化花園,可同時供養老院、幼兒園與居住區的居民觀賞,創造了三者圍合的景觀內庭院。此舉將三者原本擁擠的消極空間關系進行了城市層面的重構,化不利為有利,松弛結合,交融共享,改善了養老院自身與緊鄰建筑的生活環境。利用架空形成視線通廊,促進老幼視線互動。
▲創造景觀內庭院與居住區和幼兒園共享 ▲立體架空增加城市風道,老幼視線互動
西南角設計分析 @何川建筑工作室
▲北側主入口透視
▲東北角透視
▲東南角透視
3.3 因地制宜-氣候適應
在方案設計前期,我們團隊通過多種方案對比推敲日照最佳朝向與周邊關系,采取U型、L型、Z型等多種布局,最終通過各項對比選擇了Z型布局。因為基地本身并非正南北向,深圳養老院建筑的日照規范嚴格,需滿足居室冬至日至少兩小時的要求。這樣的限制條件意味著該項目的北側臨街體量不宜布置居室,否則很難滿足國家規范(也可通過將窗戶局部出挑并向東側傾斜,或增加共享起居廳的日照來一定程度彌補居室日照,但這樣的設計必然是劣中尋優,容易帶來很多問題)。除此之外,老年人的身心特征本身就需要充沛的陽光,滿足國家規范只是基本要求,因此我們最終選擇了所有居室都擁有最佳日照朝向的Z型布局。該布局在城市層面形成了兩處退讓的庭院,與城市形成了一種滲透關系,將景觀資源共享開放,亦優化了基地周邊原本擁擠局促的空間結構。
▲向南U型布局
北側體量采光較弱,不宜布置居室,較難滿足國家規范。與居住區互相影響。
▲向西U型布局
北側體量采光較弱,不宜布置居室,較難滿足國家規范,對幼兒園形成壓迫。
▲L型布局
北側體量采光較弱,不宜布置居室,較難滿足國家規范
▲Z型布局,方案采用的布局形式
所有居室最佳日照朝向,與城市產生滲透關系,兩側各形成退讓與庭院,資源共享
▲日照布局分析 @何川建筑工作室
深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炎熱多雨,氣候特點非常明顯,建筑應對氣候進行充足的回應,以確保更好的功能性、舒適性與生態性。通過大量的研究和在地生活體驗,我們發現架空空間的實際使用頻率最高,既能防雨,又能遮蔽深圳熾熱的陽光,這種陰影下的空間更適宜深圳所處的亞熱帶氣候環境。
為了達到更好的實際使用效果,在公共空間部分,方案低區的內部庭院采取了局部立體架空的設計策略,幾個不同標高的活動平臺大部分也屬于架空空間,或設置遮陽網架;方案高區塔樓部分的空中聚落花園也是帶頂的半室外空間,既能讓老人全方位接觸自然,又能在各種天氣下使用。屋頂花園設計網架系統,為未來的遮陽防雨或安裝太陽能板等生態節能措施提供了余地。通過這樣的氣候適應性設計策略,方案公共空間的使用效率與舒適度得到了保障。
▲公共空間使用頻率對比分析 @何川建筑工作室
在居室部分,多數房間設計外陽臺,結合深圳的太陽高度角與日照方向設計合適的窗墻比,避免大面積的玻璃幕墻,滿足規范的同時給老人充足陽光,又避免陽光對房間的過度直射,最大化提升居室舒適度。斜面擋板可防止老人墜落,內置花池,給每一居室老人提供私人種植條件。此外,不同陽臺之間也擁有一些空間上的聯系,視線上增加了老人互動交往,在建筑立面上亦形成了一種立體聚落關系。
▲陽臺局部設計與立面聚落互動關系 @何川建筑工作室
建筑西北側主要是輔助用房,洞口相對較少,并在洞口處設置遮陽擋板與綠化花池,將對居住區的干擾降至最低。屋頂設計遮陽網架,為未來安裝太陽能光伏板等生態節能措施留有余地。此外,本方案的建筑體量順應深圳常年風向設計,裙樓部分各方向都留有風道,高層塔樓部分的立體聚落模塊內部擁有錯位的通高空間,這些被動式綠色設計都有利于建筑的通風,從而提升舒適度,降低能耗,適應南方氣候。
▲墻身與立面構造 @何川建筑工作室
▲被動式綠色設計 @何川建筑工作室
4 針對性設計
研究發現居住在養老院的老人普遍存在孤獨、焦慮等心理問題,而通過參與文體活動,人際交往、教育培訓等途徑可以增加老人的幸福感和歸屬感。4當前,我國的養老設施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空間品質一般,很多養老院的空間模式與醫院類似,封閉乏味,老人交往活動條件有限,適老性設計不足。5因此,如何在滿足養老建筑的管理運營等規范要求的前提下,讓老人感受到一種家的溫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也是老齡化時代與養老建筑需要關注與探索的主要問題。
4.1 立體聚落-溫馨家園
我們提出方案設計理念之三:立體聚落-溫馨家園。由于基地因素限制,方案立體集中式布置容量。從下至上采取空間開放度分級設計,由公共過渡到半公共,再過渡到半私密與私密。打造具有豎向分級的領域空間,建構便于管理與使用的老年友好型立體聚落,并將這種關系折射到建筑立面上,形成具有內在邏輯性的立面聚落肌理,也滿足了裝配式建造的需求。
▲豎向空間開放度分級設計 @何川建筑工作室
▲立體架空內聚型庭院&氣候適應
適宜老人身心特征與南方氣候的內聚型庭院
▲老幼共享平臺&空間滲透
從幼兒園望向養老院,是充滿綠化景觀的老幼共享平臺和滲透開闊的庭院,視覺互動
▲交融互動&高效便捷
立體庭院的室外平臺坐落在不同標高上,通過無障礙電梯、連橋等可迅速到達。將居住起居廳、文娛活動室、醫療康復平臺等功能有機鏈接,符合老人行為特征。
層由門廳、庭院、辦公與架空騎樓、廣場等組成,公共性較強,局部開放給城市。內部的庭院屬于半公共空間,不對城市開放,是真正符合后期實際管理運營的內聚性交往空間。
▲底層庭院透視
采取豎向立體架空的方式,打造無障礙銜接的內聚型陽光庭院,促進老人之間的交往,并且在此空間可以舉辦其它有益于老人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
低區則由康養用房、餐廳、活動用房與失智老人用房組成,圍繞內庭院展開,并置入連續攀升的立體綠化平臺,為老人創造一個多層次的內聚型交往樂園。這部分空間為養老院內部老人共同使用,便于未來養老院的管理與安全。
▲立體架空庭院透視
結合亞熱帶氣候條件與老人的身心特征,在建筑內部形成架空的立體庭院,空間多層次滲透與互動交流,鬧中取靜,給老人在局促擁擠的城市中一方天地,促進交往。
▲空中交往活動平臺透視
半公共屬性的多層空中花園,多維視角互動,無障礙立體銜接,大部分是架空空間,可舉辦多種活動。
研究發現,居室到活動空間的距離對休閑社交行為的正向影響力隨距離增加而遞減。6為了使高區塔樓部分的自理型老人擁有更加溫馨愉悅的居住環境,我們團隊設計了立體聚落護理單元模塊:每三層一個單元,置入錯位的共享通高客廳和空中聚落花園,促進不同樓層老人的交往互動,也為室內引入更好的自然景觀與陽光,創造出豐富又舒適的生活空間。兩棟塔樓由陽光活動廊相連,板點結合,形成了“兩點一帶”的公共活動空間系統,方便每一居室的老人參與活動,并保證了視線上的開敞明亮和交互變化,打破了傳統養老院的長廊型或U字型的平面布局,并在豎向空間上產生了聯系,形成了一種新的護理空間單元類型。通過這種功能立體疊合關系,使各老年人居住空間都能緊密接觸公共服務配套空間與外部開放空間,方便老年人使用配套設施與親近自然環境,達到在高層高密度環境中提升養老環境品質的作用,較好地解決了該類型養老院現狀所存問題。7為老人的養老看護創造溫馨的家庭氛圍,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此外,這些公共配套空間也可在未來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改造利用,具有靈活適應性。
▲立體聚落護理單元模塊剖面示意@何川建筑工作室
▲兩點一帶的公共活動空間系統 @何川建筑工作室
▲陽光活動廊 @何川建筑工作室
鏈接A、B兩塔的陽光活動廊是一處復合公共空間。其南側是景觀內庭院,北側是建設路遠處的山景和城市視線通廊,并隔層設計花池,在局促城市中為老人提供絕佳景觀和開闊視線。此處配備圖書角,多功能室(折疊門可打開),咖啡茶飲、觀景處、景觀花池等,多義靈活,方便兩側使用。與兩側塔樓的起居廳和空中花園形成“兩點一帶”的公共活動空間系統,能夠豐富視線變化和空間體驗,打破傳統長走道的線性布局。
▲共享通高客廳 @何川建筑工作室
在居住單元中間設置貫通二三層的通高客廳,方便不同層老人交流與活動,并且結合過道放大節點空間布置護士站和電梯。通高客廳旁設置兩層高的寬視野落地玻璃,引入景觀和陽光,并在落地玻璃外挑板設置空中綠化,使空中共享客廳的環境明亮而舒適,出電梯即有景觀和較寬敞的活動場景映入眼簾。
▲空中聚落花園 @何川建筑工作室
空中聚落花園的設計回應豎向空間開放度分級設計,為老年人在空中設計半私密性的轉角花園,擁有270度景觀,并結合共享起居廳設置,將陽光和景觀引入室內。每三層擁有兩個空中聚落花園,一大一小,兩層通高,不同尺度可以滿足不同的活動。
4.2 康復景觀-超級視野
對于生活在養老院的老人來說,適老化景觀與開闊視線非常重要,可以給相對封閉與靜態的生活環境帶來舒適輕松的感官體驗,有益老人身心健康,帶給他們歸屬感和幸福感。4有別于大部分傳統設計,本方案打造的是“建筑-空間-自然”相互交融形成的一種綜合景觀場景,是一種針對老人設計的康復性景觀設計。
我們提出設計理念之四:康復景觀-超級視野。結合老人的身心特征,在不同標高、不同方位創造多樣化的景觀類型,建構立體綠化系統,便捷不同區域的老人使用;在擁擠城市中保留開闊視線,最大化引入周邊景觀資源,充分利用基地潛力,讓老人在相對封閉的養老院中也能擁有開闊舒展、豐富變化的動態視野。
▲立體綠化系統,適老性增強 @何川建筑工作室
▲空中聚落花園分析 @何川建筑工作室
空中聚落花園屬于中尺度與小尺度的康復性景觀設計,可以讓老人充分感受室外環境,接受自然療養??罩芯勐浠▓@靠近電梯,寬敞的尺度也可輕松滿足幾位乘坐輪椅老人同時在室外活動,適老性較強。同時,在上下層之間也具有視線的聯通性,方便不同層老人到達,從而促進交往。
▲設計開闊視線高度 @何川建筑工作室
東南側城中村立面風貌雜亂,平均高度為12米左右。東南側道路是基地附近唯一的遠距離視線通廊,遠處有山景。將居室設置在12.4米以上,回避城中村雜亂的風貌與對視干擾,并在擁擠城市中給老年人開闊的超級視野,有益老人身心健康。
▲最大化景觀 @何川建筑工作室
養老院的所有居室、空中聚落花園、各層平臺與陽光活動廊的布置朝向經過精心設計,均能眺望建設路視線通廊與遠處山景有的公共區域還可以觀賞到北側商業樓的廣場與屋頂花園景觀,視線豐富多變,各功能房間的布置力求景觀最大化,極致利用周邊資源。
5結語
在整個養老護理院方案設計過程中,我們團隊緊密圍繞“在地性”與“針對性”兩個主要矛盾進行思考。通過反思當下現存問題與深入的在地研究,進行限制性條件下的理性設計;探索活力養老模式以及與之對應的空間建構,為老人創建一片溫馨家園,適應當下與未來的需求。最后,感謝深圳大學鐘中教授在方案深化過程中給予的專業建議。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18.7%,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1/0511/c100432100026tml.[2021-5-11]
[2]袁良全,不同養老方式下老年人主觀幸福感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
[3]吳玉韶,樹立積極老齡觀-推動新時代養老服務業健康可持續發展[J].中國社會工作,2018
[4]周思佳,陳英姿,曹夢迪,車喚正,養老機構老人幸福感提升路徑——基于鎮江市的實地調研[J].經濟研究導刊,2019
[5]奚秩華,基于地域、生態、人情關懷的養老建筑設計研究——以蘇州某養老院設計為例[J],城市建筑,2021
[6]李慶麗,李斌,李華.養老設施內老年人休閑社交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J].建筑學報.2014
[7]謝文華,高層高密度養老院建筑立體化空間組織模式初探—以深圳市為例[D],深圳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1
相關信息
項目名稱:龍崗區養老護理院重新選址建設工程(設計)
項目地點:深圳市龍崗區
項目狀態:概念方案
建筑面積:25419㎡
主持建筑師:何川
設計團隊:馬文龍吟,蘇澤勇、莊樹澤、周倫、歐陽洋、沈若宇
設計單位:深圳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何川建筑工作室
圖紙來源:何川建筑工作室
效果圖:青蝸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動畫:無限速率(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打賞
×贈送成功!
贈送記錄可在消息中心查看
已扣除 30筑訊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