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貝聿銘到貝氏事務所,從一個人到一代人 | 有方專訪
發布時間: 2022-05-20 瀏覽(464)
105年前的今天,著名美籍華人建筑師貝聿銘出生。在其璀璨的一生中,貝聿銘以建材為筆,譜寫無數現代主義之詩篇。
30年前,在父親貝聿銘的支持下,其子貝建中與貝禮中,于紐約成立了貝氏建筑事務所。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今日的貝氏,如何繼承并發揚貝聿銘的“設計遺產”?怎樣在游走于東西方文化的國際實踐中,堅持自己的設計理念?這些好奇是外界的關切,也可能是貝氏團隊自身如何向前的核心之問。
帶著這些問題,有方于近日對貝氏建筑事務所現任總裁林道生(Toh Tsun Lim)作出專訪,下文是他和團隊的答案。
Q&A
受訪:林道生
貝氏建筑事務所總裁
Q1994年你加入貝氏建筑事務所,是出于怎樣的契機?當時對貝氏及貝聿銘先生有怎樣的印象?
A當時,貝建中與貝禮中先生剛剛成立了自己的新公司Pei Partnership Architects(PEI Architects的前身)。雖然公司成立時間不長,規模也不大,但兩位與其父親貝聿銘先生的經驗,為公司帶來了強大的實力支持。
這段經歷也算是一種機緣巧合。對于像我這樣的年輕建筑師,在團隊成立之初就選擇加入其中,可以說是把握住了相當寶貴的機會:既能立刻參與到復雜的項目設計,也能與貝氏父子在國際大型項目上進行深入合作。沒有任何一家公司還能給出這樣的機會,就連貝考弗也是如此。
貝氏擁有非常務實的行事風格,讓我們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快速成長,受益頗豐。兩兄弟對員工超乎尋常的信任讓我深受觸動,貝聿銘先生也是非常和藹可親的人,從來不會對任何人施以要求和命令,他的領導力完全來源于我們對其清晰愿景的尊重。建中與禮中的管理方式也和他們的父親一樣,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 從左至右:林道生、貝建中
△ 從左至右:崔仁圓(中國區總經理)、貝禮中、林道生
Q貝聿銘先生被譽為“最后一位現代主義建筑大師”,基于你個人的工作經歷,你如何解讀這句話?你認為貝聿銘先生留下的最珍貴的“設計遺產”是什么?
A現代主義是貝先生一展才華的完美舞臺。除了現代主義中標志性的極簡設計和反裝飾性,這也是一場根植于平衡、對稱、比例等古典理念的運動。正是這些理念的存在,才讓現代主義設計至今經久不衰。無論選擇哪種表現風格,古典的理念都能超越時間而存在,這恰恰也是貝聿銘先生留下的“設計遺產”——永恒(timelessness)。
在現代主義的框架中,貝聿銘先生憑借嚴格的幾何學關系來表現其明晰的設計。此間寧靜與優雅,讓人為其贊嘆。這些作品體現了真正的現代主義設計思想——用混凝土、金屬與玻璃,去建造充滿藝術性的、寧靜的、經典的美麗建筑;它們歷久彌新,隨著時間的流逝,反而散發出更迷人的光輝,引人尊敬。正是借由明晰的設計與對質量的保證,這些經典之作在空間實體與風格層面上都能成為永恒。
堅守這一崇高的理想,其難度可想而知。尤其在貝聿銘先生如此之長的職業生涯中,見證過后現代主義、解構主義,以及如今以技術為驅動等趨勢的更迭,卻仍能堅持自我,實在是更顯珍貴。當然,也很少有建筑師能擁有如此之長的從業經歷,但這份對原始理想的堅持與信念,足以讓貝聿銘超越所有的一時風潮,這一點很了不起。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 圖源網絡
△北京中國銀行總部大樓 圖源網絡
△美秀博物館 攝影:李菁琳/有方
Q貝氏建筑事務所目前有幾處辦公室?團隊近年在全球建成的重點項目有哪些?
A我們在紐約和北京各設有一個辦公室,中國團隊提供了大量的直接客戶支持,而方案的設計工作大部分由紐約團隊主導。這一決定的戰略意義在于,自己的項目能得到貝氏總裁與合伙人的親自參與,客戶也自然會更加信任我們。國際經驗與聲譽是我們得到客戶青睞的原因,所以實現并保持這一優勢,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
貝氏在中國的團隊也保持高效的工作狀態,白天與業主、政府協同工作,晚上與紐約的同事一起商議設計中的解決方案?;诖?,中國辦公室的同事都相對年輕且精力充沛。
目前,貝氏的項目遍布全球各地。最近我們在巴西圣保羅完成了名為“法里亞利馬塔”的金融中心項目,它旨在成為主干道上的地標性建筑,通過獨特、簡練的幾何造型來獲得自身的昭示性。大道沿線的現有建筑布局構成了規整的矩形街區,讓平坦的建筑立面直面街道。為了打破這種重復的單調,我們將沿街立面進行偏轉,與街道形成夾角,又設計了一個獨特的傾斜造型,與高效的矩形平面進行組合。通過簡單的形態,在規矩的場地范圍內塑造出新穎的建筑體量。醒目的法里亞利馬塔,也為業主帶來了頗高的商業價值,自開業起就一直保持滿租狀態。
在加拿大多倫多,我們的首個超高層住宅項目也于今年剛剛落成。露臺成為項目鮮明的設計特征,而不再僅是巨型玻璃體量的附屬物,這讓整座建筑從多倫多遍布的玻璃塔樓中跳脫出來。這一住宅在竣工之前,也全部售空。通過間歇式的視線開放和不透明的屏障設計,露臺區域帶來充沛的戶外生活空間與遮陽效果,亦在周邊密集的建筑中保護了住戶的隱私。
△法里亞利馬塔 ?貝氏建筑事務所
△多倫多央街(Yonge Street)2221號公寓
?貝氏建筑事務所
在中國蘇州,我們最近也為老客戶中國銀行完成了一座全新的辦公建筑。場地條件頗為壯觀,東、北兩側的運河圍合出一片寬闊的開放場域,蘇州的城市美景在此一覽無余。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用簡約的形體與立面實現了干練的建筑體量,也為中國銀行塑造出充滿力量與莊重感的形象。簡潔明了,卻讓這座建筑從周邊環境中脫穎而出。
我們在海南也有一個中銀的項目,其由一系列浮動的體量組合而成,以獨特的形式體現功能的清晰劃分。這些體量由一個巨大的連續裙樓連接,裙樓緊貼場地邊界而設,圍繞一系列庭院來組織空間,讓光線、新鮮空氣與景觀貫穿建筑內部。從公共入口庭院過渡到更偏私密化的景觀庭院,一系列內外空間調節著建筑的游走體驗,與大多數中式庭院建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蘇州中銀大廈 ?貝氏建筑事務所
△??诮瓥|國際金融大廈(進行中)?貝氏建筑事務所
Q紐約市藝術協會會長肯特·巴威克曾這樣評價貝聿銘先生:“從東西方兩種截然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華,又游刃有余地在兩個世界里穿越?!边@是否依然是今日的貝氏,試圖踐行的設計觀?
A貝聿銘先生如此,今天的貝氏事務所也依然如此。老先生與他的兒子們從東西方的雙重文化中汲取營養,盡管長期生活在美國,但蘇州悠久的家族歷史也使他們與中國緊密相連。頻繁往返于美亞之間,以及與家庭、學者、藝術家、商業與政治領袖的密切往來,讓他們始終能在西方的生活中平衡東方的價值觀念。
貝氏對文化的敏感,使我們能在全球不同項目中,自如應對委托方對于體現當地文化的訴求。無論項目位于何地,我們都會以該國建筑的“本質”作為基本的著手點,再展開設計的后續過程。
Q回到中國,近十年貝氏參與了大量項目,在中國市場的未來發展計劃是怎樣的?
A中國是一片機會的沃土,此外,中國與鄰國經貿往來的深入發展,也為我們打開周邊市場提供了契機。憑借資深的國際經驗以及與中國特殊的文化關聯,我們完全具備助力新時代發展的能力。為實現這一愿景,我們與中國本地的合作設計院建立起緊密的聯系,他們在中國施展自己的專業才能,我們則以來自全球的經驗作為回饋。
Q近期中標的上海臨港中銀金融中心,設計語言上讓人聯想到貝先生為中銀在香港及北京打造的兩座經典作,可以說是一種有意的致敬嗎?
A上海臨港中銀金融中心項目,是中國銀行在中國地區總部建筑標識性演變重要的象征。香港中銀大廈標志性的X形結構斜撐,在這里變得更加纖細,以體現項目的特殊需求和現代辦公方式的演變。
香港中銀大廈是結構與建筑設計相融的典范,但對于上海臨港項目來說,我們不希望用沉重的對角線來主導塔樓的外立面表達,阻礙視野的開放與通透性。因此,我們試圖將支撐結構最小化,讓外部的玻璃幕墻更加清爽、整潔與協調,所以它成為了我們玻璃使用量最多的項目。項目的層高更高,玻璃尺寸更大,節能要求更嚴格,也促使我們研發了一款可持續性更好、技術更先進的玻璃幕墻系統。拱門造型象征著上海臨港中銀金融中心在東西方貿易中的門戶意義,我們希望幕墻的設計能與整體更為融合,不去干擾對拱門概念形式的表達。
△香港中銀大廈圖源網絡
△上海臨港中銀金融中心(進行中)?貝氏建筑事務所
Q最后,作為貝氏建筑事務所現任總裁,你認為什么是當下貝氏團隊的核心競爭力或最大特色?
A就全球建筑而論,我們正處在一個有趣的時間點上。無處不在的玻璃塔樓曾是世界各地發展的主導風格,而它們如今正更多地讓位于對地域特征的追求,這一點在中國及亞洲項目中尤為突出。在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同時,設計能否更加貼近各地自己的文化傳統?這早已成為許多國家理所當然的訴求。
貝氏有著回應這類訴求的獨特優勢。我們的設計實踐遍布全球,且不斷有新項目交付,尤其是在當下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中國市場。我們的核心優勢在于多年國際合作的積淀,秉持著東西方共融的理念與不斷積累的實踐經歷,貝氏得以與世界進步迅猛的建筑行業保持同步。
從1982年,貝聿銘與貝建中先生打造出的東西合璧、致敬中國本土建造的香山飯店,到近期借助最新技術實現戲劇性結構、引領新時代建筑設計的上海臨港中銀金融中心,我們都是從行業的現狀著手,去塑造一個個符合時空大背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建筑作品。
△
香山飯店 項目業主供圖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打賞
×贈送成功!
贈送記錄可在消息中心查看
已扣除 30筑訊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