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建專訪】對話 張永和:太聰明的人不適合做建筑
發布時間: 2022-05-16 瀏覽(456)
2019年10月19日,由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王澍擔任評委會主席的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獎于中國首個建筑模型博物館(上海)正式發布。同時,作為建筑模型博物館首展,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獎評審委員會成員、前普利茲克建筑獎評委、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非常建筑主持建筑師張永和老師也為 “張永和 / 非常建筑模型展” 做了開幕演講,青年建筑就此次展覽對張永和老師進行了專訪。
張永和老師《工程快報》演講
回溯了非常建筑的實踐歷程及近期項目,并提出未來中國建筑的發展需要一種純粹的建筑存在的可能。
張永和 / 非常建筑模型展
建筑模型博物館
張永和老師做模型導覽
建筑模型博物館
張永和老師做模型展導覽
建筑模型博物館
01
“自然建造”是順其自然的建筑
青年建筑:關于“自然建造”這個主題,自然和人工建造大多數時候被認為是兩個互相矛盾的詞,請問您如何看待這個主題的含義?
張永和:我相信王澍老師提出這個主題,他的本意是更關注中國當代建筑發展,而不僅僅是主題本身。主題本身可能是他想引導中國建筑發展的一個說法,但它一定是在一個大的話題里很包容的,是一個開放的話題,怎么理解都可以。比如你說是矛盾的,也是一種有趣的理解。
一定要我說的話,自然的其實是遵循一個邏輯的,建筑有建筑思維的邏輯、設計思維的邏輯,談到使用功能、生活方式、人的需求都是有一定的邏輯,生造的東西是站不住腳的。通過細心的觀察去理解一些事情來做的設計,也許看上去并不是那么眼前一亮,可是會是很好用的房子,這是我對自然建造的理解,是建筑學內部的思想方法的邏輯化,順其自然的自然。把房子造的視覺上有東西看,有標志性,這無形中造成的壓力太大了,它可能并不是一個自然的狀態。
吉首美術館 · FCJZ
跨越河流,融入到兩岸緊密的排屋中,嵌入城市肌理,看起來像自然狀態的橋梁,而不是被當做獨立的紀念物遠離社區的美術館
02
模型是研究工具,而不是表達方式
青年建筑:您覺得建筑模型對于建筑的意義是什么?普通大眾能否從圖紙和模型中感受到建筑師的空間意圖呢?
張老師:很難感受到,這也是建筑實踐的一個難點。即使一張很奇怪的畫,你看的也是畫的本身,如果你不是學畫畫的,你的反應可能是看的懂或者看不懂,喜歡或者不喜歡,這種判斷是建立在直接看這張畫上的。一個房子在蓋之前,用圖紙或者模型給一個沒受過建筑空間訓練的人,來幫助他做判斷是很難的,提供的并不是真正的房子,即使是照片也很容易被誤讀。
模型用來做溝通是可能的,它首先是建筑師自己用來做研究的工具,是設計的手段,而不是一個表達的手段。對普通大眾來說最好的方式是走到建筑里去感受, 所以開發商的樣板房是有道理的,這是最好的辦法。
作為設計研究工具的模型
模型照片?董素宏
沒有甲方,等待被建成的研究模型
模型照片?董素宏
03
一旦進入怎么蓋房子的狀態,構造是很有意思的
青年建筑:您曾在麻省理工大學任建筑系主任,現在也是同濟大學的教授,請問在您多年的教育經驗中,對于國內目前的建筑學教育是否有什么新的體會?
張老師:我很久沒好好教書了,還沒有什么新的體會(笑)。但同時也覺得可能中國建筑教育的一個問題,當然美國也挺嚴重,就是和建筑實踐脫離比較厲害。一個建筑學學生學了“畫”建筑已經算不錯了,有的是學了“說”建筑,可是對蓋房子很陌生,這是一個很大的建筑學的缺陷。很多學生學了五年建筑,研究了五年,也沒有去過一次工地,這很荒謬。學生學習期間是外行,沒有最直接的對建筑的認識,大學畢業去設計單位畫兩年競賽表現圖,再讀研究生看上兩三年的理論書,這人可能十年八年下來也不知道蓋房子怎么回事,可是他也是一位建筑師。
我們沒什么好辦法,近期非常建筑會帶80個同濟的學生去到我們的工地,但是這件事不應該這么難得。很多事情工地上一看就明白,鋼筋是什么,怎么扎。我上學的時候稍微幸運一點,去過幾次工地,但那時候還是參與的不夠,也沒覺得構造有意思。只是在書本上看構造圖,是不會覺得這個事情有趣的,實際上你一旦進入想著怎么蓋房子的這個狀態,構造是很有意思的,我自己也是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04
再耐心一點,建筑就是很有耐心的事情
青年建筑:非常建筑近幾年的作品數量可能不算多,請問在您看來非常建筑在學術和市場之間是處于一種什么樣的平衡狀態?
張老師:我從來沒想過平衡,不需要平衡,這是兩回事。我們顯然不會像大型設計院一樣,可是也是有很多有意思的機會在忙。我們現在有十三個工地,接下來會有很多建筑出來,再耐心一點,建筑就是很耐心的事情。房子不是想蓋就蓋,項目可能出現各種問題,我們都需要耐心。教學我現在教的特別少,主要看自己的狀態,也是時間上的平衡問題,現在還是想專心做設計。
一組從91年設計到19年被建成,經歷28年的模型
模型照片?董素宏
05
對自己真誠,不要吝惜你的努力
青年建筑:中國快速發展的同時,青年建筑師們也承受了發展帶來的壓力,如何堅守設計的夢想,對于年輕人,您有什么寄語或者建議嗎?
張老師:我是倚老賣老了(笑),這可能說起來很酸但就是這么回事,成一個事首先你自己得先信,然后去試。我們的事情都是我覺得該做、有意思我就去試,一次不成就兩次三次,可能有的試著試著就成了,有的當然還是不成,這也沒什么。
所以對我來說,太聰明的人不適合做建筑。他會很快判斷這個和市場規律符不符合,沒有市場就不做了,那就不用談建筑夢了。那些傳奇的房子,是因為有人真的想做,覺得建出來對人或者城市有好處,或者是推動了建筑學往前發展,他就去做了。所以也得敢想,對自己真誠,不能太吝惜,努力十次不成你可以說你盡力了, 如果你試了兩次不成人家試了三次成了,那就比較難受。要么不想做就不做,這也是好的,一直處于中間狀態是比較難受的。
垂直玻璃宅 · FCJZ
探討建筑垂直相度上的透明性,墻體是封閉的,樓板和屋頂是透明的,將居者靜于其間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打賞
×贈送成功!
贈送記錄可在消息中心查看
已扣除 30筑訊幣